2025 11/02 17:58:20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

聚焦“一老一小”,康宁论坛共议精神健康“全周期关怀”

字体:

  面对青少年“厌学”背后的心理密码,与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共病失眠的复杂难题,我国精神医学正将防治关口前移、服务范围拓展,积极构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防线。11月1日,在浙江温州召开的第十三届康宁精神医学国际论坛上,专家学者聚焦“一老一小”两大关键群体的心理健康,为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贡献学科智慧与解决方案。

  第十三届康宁精神医学国际论坛现场。

  为青少年“厌学”正名,呼唤社会系统干预

  “当孩子出现拒学、厌学行为,不应简单地贴上‘怕苦’‘懒惰’的标签,这很可能是其应对复杂环境压力发出的心理‘求救信号’。”在第十三届康宁精神医学国际论坛上,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陈发展医生的观点引发共鸣。

  专家指出,当前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的“厌学综合征”,成因复杂,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生态系统,已超出传统精神障碍诊断框架的范畴。本届论坛首次将此类问题提升至行业前沿议题进行系统研讨,旨在推动建立符合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科学认知与干预体系,引导家庭、学校与社会从“理解”出发,形成科学支持合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打破阿尔茨海默病与失眠的恶性循环

  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老年精神健康,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防治形势严峻。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睡眠障碍患病率高达46%,而AD患者中失眠的共病率更是显著提升。

  “失眠不仅是AD的伴随症状,更是加剧其病理进程的独立风险因素,二者形成恶性循环。”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附属肿瘤医院教授于恩彦在论坛上指出。他进一步阐释,大脑内食欲素系统的过度活跃是连接失眠与AD病理生理的核心枢纽。

  这一基础研究的突破,为临床干预提供了精准靶点。证据表明,新一代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在有效改善AD患者睡眠结构的同时,展现出对AD核心病理的潜在干预潜力,且未观察到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为打破“失眠-AD”恶性循环提供了全新武器,标志着老年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步入“精准时代”。

  脑健康发展与康复研究院成立仪式。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前移与希望

  防治阿尔茨海默病,贵在“早”。论坛上,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肖世富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已正式进入生物标志物驱动的精准时代。

  “过去,我们只能在患者出现明显痴呆后进行‘回顾性’诊断。如今,通过脑脊液检测、分子影像,特别是便捷的血液生物标志物(如p-tau系列),我们能够在临床症状出现前5至10年,甚至更早,就精准识别大脑的病理改变。”肖世富教授在老年医学诊疗与服务创新论坛上强调。这一进步为早期干预赢得了至关重要的“黄金窗口期”,使得延缓乃至阻止疾病进展成为可能。论坛同时展示了疾病修饰疗法、基因治疗等前沿探索,描绘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广阔前景。

  论坛通过聚焦生命初期的心理行为问题与生命晚期的神经认知障碍,将“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理念落到实处。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从科学识别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到精准守护老年人的认知家园,需要医学、教育、社会工作的多学科协作,更需要政策支持与公众教育的同步发力。(金易 朱健/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供图)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