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02 17:58:18
来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

人工智能携手传统医学,为精神健康防治开辟“新赛道”

字体:

  当人工智能(AI)遇上传统医学,将会在精神健康领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11月1日于浙江温州举行的第十三届康宁精神医学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指出,AI与传统医学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破解精神卫生资源不均、提升防治精准度的重要力量,为全球精神健康治理开辟出一条充满潜力的“新赛道”。

  AI赋能,让传统医学“智慧升级”

  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日益加重,而医疗资源,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却存在巨大缺口。面对这一挑战,AI技术被视为破局的关键。

  “AI能够将传统医学中蕴含的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智慧,进行标准化、数据化,从而更广泛、更精准地服务于临床。”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阿尔伯塔大学教授李新民在论坛主旨报告中表示。

  李新民指出,AI赋能传统医学体现在三大路径:一是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将散落的医案和药材信息系统化,使传统经验变得可追溯、可分析;二是利用机器学习在海量方剂中优化配伍,缩短试错过程,实现“一人一方”的个性化定制;三是通过模型预测草药活性成分与作用机制,加速传统经验与现代循证医学的对接。

  他以传统中药草红花和人参为例介绍,通过AI算法分析其对于大脑活动及情绪改善的客观影响,正推动中医药在精神健康领域走向精准化与国际化的“快车道”。

  多模态监测,让无形心理“状态可视”

  除了赋能传统医学,AI技术与脑机接口的结合,正致力于解决精神疾病诊断长期依赖主观描述的难题,让无形的心理状态变得“可视、可测”。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冯坤在会上分享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一个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能诊疗平台。该平台融合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心电、语音、表情等多种生理与行为数据,构建AI识别模型。

  “我们的研究表明,融合多模态特征后,AI模型对抑郁症的识别准确率显著提升。”冯坤表示,这意味着未来通过可穿戴设备和自然交互,即可实现对个体精神心理状态的客观评估、早期预警和疗效监控,为医生决策提供强有力的辅助依据。

  人工智能营养健康联合研究院成立仪式。

  人机协同,构建精神医学“未来模式”

  专家认为,AI并非要取代医生,而是构建一种新型的“人机协同”诊疗生态。

  在未来的精神科模式中,AI将作为“超级辅助”,承担初筛、日常监测、健康管理等工作,极大解放医生生产力。而医生则专注于核心的诊断决策、治疗方案制定以及给予患者不可或缺的人文关怀。

  尤为重要的是,AI为中西医协同提供了最佳操作界面。它能帮助医生分析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何时该用西药精准控制急性症状,何时该用中药进行整体调理、减轻副作用,又该如何结合针灸、正念等非药物疗法进行康复管理,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整合式医疗方案。

  有专家预测,随着多模态AI、全球协作平台以及可穿戴设备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更高效、更公平、更注重预防的精-神健康服务体系正在成为可能。人工智能与传统医学这两条看似独立的轨道,正加速汇合,共同驶向守护全人类精神健康的未来。(金易 朱健/文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供图)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