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17 14:59:11
来源:新华网

温州鹿城:让“无废”成为城市生态肌理的绿色基因

字体:

  新华网杭州9月17日电(韩冰玉)初秋清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绿园社区的“蚯蚓塔”正将厨余垃圾转化为滋养土壤的养分。蚯蚓蠕动间,果皮菜叶化作有机肥料渗入共享菜园,这幅微观生态循环图景,恰是鹿城以“无废城市”建设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从产业园区的减污降碳到市井社区的资源循环,这座城市正将绿色发展理念渗入肌理。

  鹿城区蒲鞋市街道绿园社区的“蚯蚓塔”。新华网发(蒲鞋市街道绿园社区供图)

  在鹿城(中国)鞋都产业园区,千余家制鞋企业曾以传统模式创造全国四分之一的女鞋产量。作为浙江省第四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园区正经历着从“制造重镇”到“绿色工场”的生态蜕变。巨一、飞丹等龙头企业率先改用环保水性胶,使生产环节的有机溶剂排放大幅降低;低效废气治理设施全面升级为“脱附再利用”模式,废活性炭从“直接焚烧”变为“循环再生”。通过区域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绿岛”项目,活性炭管理实现“云上”登记与“三色赋码”监管,提升了治理效率。2024年以来,园区新增实施鞋类智能化技改项目20个、生产线节能改造项目12个,累计完成的165个智能技改项目中,单一条智能流水线每年可减少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约3吨,二氧化碳减排约110吨。

  蒲鞋市街道绿园社区的垃圾分类屋旁,六个堆肥箱整齐排列。社区工作人员正带领志愿者用“三明治堆肥法”处理有机废弃物:果皮菜叶与落叶碎木屑层层叠放,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天然肥料。这种接地气的环保实践,让社区每日运走的厨余垃圾从六七桶减至四桶。不远处的“无废菜园”里,36户家庭承包的地块绿意盎然,收获的四季豆、小番茄通过“共享窗口”走进邻里餐桌,既减少食物浪费,又以“以菜会友”的方式拉近居民距离。社区副书记缪言宏指着菜园说:“现在居民们抢着认领地块,小朋友也知道把果皮攒起来做堆肥。”

  双井坊菜市场则以创新机制激活老街的“无废”活力。每月30日(除2月以外)的“无废会员日”,居民拎着环保袋买菜可享专属折扣与抽奖,商户们也因减少塑料袋使用而降低成本。数据显示,180家商户加入后,市场每日减少白色污染超1吨,客流量增幅超过10%。经营豆制品摊位的陈老板感慨:“以前每天用掉几百个塑料袋,现在顾客主动带袋子,我们每月能省上千元成本。”这条浙江省首个“无废商圈”,正让环保理念与市井烟火实现有机融合。

 双井坊菜市场无废会员日。新华网 韩冰玉摄

  作为大南街道省级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项目的一个重要点位,马鞍池小学在水生态教育方面的探索格外引人注目。

  校长陈东南介绍,学校构建了“两个中心”。其一是科学体验与探究中心,即“水生态”智能科创馆,涵盖水智能认识区、水探索空间、水体验坊、水探究展示区、水实验室、水守护站六大学习空间;其二是科学实践与创新平台,即“水生态”实践工坊,包括智能生态池、智能水培区、智能灌溉区等,为学生观察、实验、探究提供实践场景。

  在实验室里,孩子们的科创成果让人眼前一亮。有的搭建了鱼菜共生装置,向大家解释鱼与蔬菜之间的“秘密合作”;有的制作了水动力小车,现场演示水流如何驱动车轮转动;还有水循环与生态瓶结合的作品,模拟水流自然循环,提高溶氧量,构建一个自我维持的小生态系统。

 马鞍池小学水生态科创馆。新华网发(马鞍池小学供图)

  “孩子们的探索,不仅是课堂延伸,更是‘两山’理念的具体实践。”陈东南说。如今,马鞍池小学已将水生态教育融入日常,培养了一批批具备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的“小小守护者”。

  “无废城市建设不是环境治理的突击战,而是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变革。”温州市生态环境局鹿城分局局长温自坚表示,当制鞋废料转化为再生原料、厨余垃圾变身菜园肥料、校园实验演绎生态循环,鹿城正通过微观实践,推动产业、社区、市民生活方式的系统性绿色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鹿城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88%,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7.16%。这些数字背后,是“无废”从理念到行动的落地生根——就像绿园社区那座默默运转的“蚯蚓塔”,以看似微小的力量,滋养着城市生态肌理的绿色基因,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在浙南水乡的市井巷陌间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韩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