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浙江省质科院”)牵头研制的《农村易腐垃圾太阳能辅助堆肥处理技术规范》(GB/T46111-2025)国家标准获批发布,将于2026年3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是浙江农村易腐垃圾处理科技创新成果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规范”的标志成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保障。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处理利用,2024年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但目前农村易腐垃圾处理以填埋、焚烧为主,资源化处理(如堆肥、厌氧发酵)占比偏低,面临成本高、污染隐患大等问题。浙江将太阳能辅助堆肥处理技术纳入农村垃圾治理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就近就地堆肥难问题。
《农村易腐垃圾太阳能辅助堆肥处理技术规范》(GB/T46111-2025)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农村易腐垃圾太阳能辅助堆肥处理的选址与设计、工艺要求、安全与卫生、运行管理等内容,明确了堆肥单元的有效容积以及设计要求,规范了渗滤液、废气等污染物除臭与净化处理,适用于农村易腐垃圾太阳能辅助堆肥处理设施的设计、运行和管理。标准的制定是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对提升农村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据悉,浙江省质科院将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需求,深度融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经济发展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技术平台和专业团队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贾佳 戚潇琦/文 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供图)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