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高新农业区的山禾稻农场100亩甜玉米进入采收季,层层绿叶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一群学生正围着农业技术员剥开玉米棒的外壳,观察籽粒的饱满度,并把相关指标写进记录表。
“把餐厅、咖啡馆、艺术中心都搬进田里,让土地成为最大的会客厅。”山禾稻农场运营负责人说,“该农场占地509亩,是集餐饮、团建、农旅、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把菜地变成讲台、农田化作教室,让四季田园成为城市游客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这只是安吉农高新集团‘农文旅融合’版图中的一块拼图。”农高新集团党委副书记陈洁介绍说,2025年以来该集团把原先“单兵作战”的安吉优品汇“以竹代塑”研学、白茶集团“茶旅研学”、农盛投资“园区研学”三大业务攥指成拳,组建“三位一体”运营专班,统一线路、统一价格、统一品牌,一口气推出“非遗+科技+农业”融合课程12套、伴手礼26款,累计接待考察团100余批次、游客超1.5万人次。
“过去我们卖的是‘门票’,现在卖的是‘场景’和‘故事’,直接带动园区农业项目销售额提升。”农高新集团相关研学负责人给出了一组数据:上半年研学及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62%,助力集团农产品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
这一亮眼成绩背后,是安吉农高新集团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与产品内容的持续创新。2025年以来,该集团高质量承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研学”“东华大学研学”“春茶采摘体验”等多个市场化项目。同时还创新推出了“安吉优品 竹GO有趣研学”“西苕溪水上研学”“余村党建研学”等新线路。
场景升级,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绿港现代数字农业园里,“串收番茄”沿着荷兰吊蔓系统向上“攀高”,传感器10秒刷新一次光照、湿度、EC值,玻璃温室化身“农业大脑”;金伯利农场把土壤CT、无人机多光谱和AI模型写进同一块田——化肥减量30%、水稻增产8%、碳排放降12%,数字孪生系统还能实时生成“研学热力图”,为课程设计提供硬核数据……
如果说科技是“里子”,那么“以竹代塑”就是安吉的“面子”。农高新集团“以竹代塑”展厅的负责人表示:“这里不仅是展厅,更是汇聚竹产业链创新成果的‘绿色窗口’。”她抬手一比划:左手边,竹咖啡杯、竹吸管、竹牙刷一排排码在竹制展柜里,扫码即可查看碳足迹;右手边,老匠人巧手翻飞,正带着孩子们用竹篾编织,不过半小时,一只栩栩如生的竹鸟已在他们手中成形。“这里把‘竹乡’的生态优势变成了可以带走的体验。”16个国家驻沪总领事参观团在体验完趣味竹编后感叹。
此外,该集团还盘活闲置土地150余亩,新添龙虾钓场、共享菜地、草棚土灶、稻田艺术打卡等沉浸式节点。
“我们的目标是让游客在安吉的‘一日’变成‘一季’,把‘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最终把农区变成景区、田园变成公园、劳动变成研学。”农高新集团党委副书记陈洁说。从“卖稻谷”到“卖体验”,从“看风景”到“涨知识”,安吉农高新集团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目前,该集团正加速布局多元业态升级,计划创新“非遗+科技+农业”课程体系,联合高校赋能研学体验;打造“安吉优品”伴手礼与研学套餐消费闭环。此外,该集团还计划在2025年底前实现全国首批“小红村超市”落地安吉“以竹代塑”基地,构建“安吉优品+小红村特色农产品+文创+研学+数字营销”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持续为乡村振兴导入科技的流量与智慧的能量。
稻浪起伏,科技作笔。在安吉农高新集团,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产业,而是一场关于诗意与远方、关于共富与未来的深度实验。实验的“报告”,正写在每一片会“呼吸”的稻田里,写在每一张绽放的笑脸中。(马乐早/文 安吉农高新集团/供图)